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姿正腔媛 | 对“斜杠青年”尚需理性看待
2020/07/06 13:21  央视财经  

  “不会弹钢琴的编辑,不是好摄影师。”“不‘斜杠’一下,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90后。”当下,身兼数职的“斜杠青年”正成为一种“潮”标签。今年疫情发生以来,“斜杠青年”的队伍变得更加庞大。作为一个新兴词汇和现象,风靡网络的“斜杠青年”,意味着什么、代表着什么、折射了什么?本期“姿正腔媛三人谈”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没有“专”何以“能”

  杨 丽

  “斜杠青年”,是大环境的映射,也是个体的选择。兴趣广泛、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青年,对今后的社会生活无疑有着更强的适应能力,其成才之路也将有更多元的选择。

  生活中,有太多人渴望成为“斜杠青年”,可真正的“斜杠青年”也不是什么都会,而是那些在某个领域擅长做某件事的人。他们是某个行业里的专家能手,却不一定是“万能青年”。袁隆平一生只干一件事,就是端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钟南山一辈子治病救人,王泽山一生“钟情”火炸药研究……他们也曾是爱好小提琴或热爱田径的“斜杠青年”,但在一个领域不断深根,终成行业的佼佼者。

  俗话说“一专多能”。没有专长,就成不了多面手;没有在一个领域的一技之长,就算其他什么都懂一点,也有可能是什么都不懂。就拿媒体从业人员来说,一个记者写稿出色,又会拍视频剪辑视频,是当下全媒体复合人才的要求。但如果一个记者写稿出色,不会拍视频剪视频,只要写出佳作,也能得到认同;如果一个记者写稿笔力一般,拍视频剪视频懂一点,什么都蜻蜓点水,职业生涯有可能都处于“半桶水”的状态。对于大学生来讲,也是一样的——自己的课业是最需要的用功之处,倘若因为培养其他兴趣而放弃学习主业,甚至是因为逃避专业学习而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则明显就是本末倒置了。当然,也并不是说要专业,不要其他兴趣爱好,而是要学会分清主次,专业学习不可偏废。

  所谓“斜杠青年”,只是名称上有所更新,说的还是培养多面手的老话。当下“斜杠青年”话语的兴盛,更多来自于社会和媒体的标签式建构。对于这样的“斜杠青年”,尚需理性看待。社会需正向引导,切勿把“斜杠”捧上神坛,只在一个方面努力,也可以足够优秀,并非“人人都需斜杠”。青年人自己,不必 “为斜杠而斜杠”,而是要正确认识自身,审慎完成自己的职业规划。简单来说,不管“斜杠”还是“横杠”,不管“专家”还是“多面手”,只要敢拼搏、有真本领,就能活出开挂人生。

  一枚苦乐交织的时代标签

  陈立民

  上班写代码,下班玩音乐,毕业于北航计算机专业的刺猬乐队主唱子健,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在声名鹊起的摇滚明星身上,这当然是一个很“潮”的标签。然而对更多普遍意义上的“斜杠青年”而言,“斜杠”的意味,远远大于表面呈现的光鲜亮丽。

  每种社会现象的兴起,都有其独特的时代土壤,“斜杠青年”尤其和互联网的发展变革紧密相连。较之以往,很多工作的运作流程和组织形态得到大大改变,对时间、地点和场景的束缚不再那么牢固,年轻人的创意和活力得到释放,“斜杠青年”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斜杠青年”们,进入不同领域并为之付出努力,在挖掘更多潜能、获取更多技能的同时,自我认知不断刷新和深化,自我价值也得到多元实现。

  和“兼职”不同,“斜杠”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更多强调的是对个性、爱好和潜能的探索,展现的是主动寻找传统职业意义之外的“另一个自我”。但客观来说,在社会普遍存在焦虑心态和危机意识的当下,很多“斜杠青年”的选择实际上无法摆脱“寻找兼职”的显在或潜在目标驱动。并不是说“兼职”就不好,而是在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坚定感前提下,青年对于“斜杠”的追求和渴望,无疑多了几分无奈和艰辛的意味。实际上,无论“斜杠”还是“单杠”,无论“斜杠”还是“兼职”,都没有那么重要,只要选择了、付出了、努力了,哪个都是乘风破浪的人生啊。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只有一次的人生,拿出干劲来啊”的北野武式励志,和“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的恐慌“鸡汤”,恰如“斜杠青年”的两面,展现出今天这个时代的纷繁复杂。关注年轻人在做什么的时候,更要思考社会能为年轻人做什么,尤其是在“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的当下。鼓励和赞美的同时,更应致力于消解青年人的无力和迷茫,少一些“人生开挂”的迷幻药水,多一些实实在在的机会和平台,让“年轻意味着无限可能”变得无限可能。

  成功的路“越走越窄”

  袁媛

  记得上学时,一位经营企业的老师曾说:“人越成功,路就越窄。”不少同学心里并不赞同——越优秀的人,拥有的可能性不就越多吗?进入工作岗位以后,我慢慢明白,这句话指的成功,更多是专业上的成功。当人在主要专业上投入大量精力时,自然无暇他顾,其他的可能性也就随着主业的成功而日渐式微。

  之所以忆起这句话,缘于近来火爆的话题“斜杠青年”。多面手、多职业、跨界发展,这样的青年群体被各界关注。在“斜杠”中,有人读出了就业,有人读出了虚荣;有人读出了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也有人读出了泡沫与迷惘。而我在解读时,首先联想到那位说出“成功路窄”的老师。他也是一名教书、办企业两不误的“斜杠青年”,可他却不支持多专业发展,看似“矛盾”的背后,实则有着强大的内在逻辑:他的企业和教学科目,都围绕着同一个专业。这或许是一个启发:“斜杠”不必刻意追求,它完全可以是同一种专业能力在不同情境下的分别表达。

  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专业的精进之路越来越难。文艺复兴时期各学科刚刚起步,“大家”们多是“全才”,而今天要精通一门专业或手艺,方向和路径会更为聚焦。我们在看待“斜杠”时,有必要把工作和爱好区分开。赖以谋生的“斜杠”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当专业能力足够强大时,多元发展的机会自然会有。特别是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发展,让零工经济的活力日益凸显,只要专业过硬,不愁没有“斜杠”。

  鼓励专业化发展,与“跨界”之间并不冲突。一方面,年轻人还处在人生起步阶段,通过多面发展,可以有效锁定一些适合自身长期发展的专业方向,某个今天的“斜杠”也许就是明天的主业。另一方面,快速学习能力、场景整合能力、适应变化能力,这本身也是一种专业素养。对“多向分化潛能者”而言,强化“通才”“杂家”的本领,最终归宿也是锁定特定的数个专业,同样是在“变窄”。可见,“斜杠”不必羡慕也不必过度吹捧,精益求精,“斜杠”自来。

标签:
责编:纪树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