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逐渐成为“网红”打卡地!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里程碑意义在哪里
2020/07/02 23:26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7月1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开通,17时18分,公路桥面正式迎来社会车辆通行,据统计,截至2日14时,双向过桥车辆已达3.5万辆。期间,甚至因体验过桥感受的群众云集,收费站数次出现短时车多缓行现象。大桥逐渐成为“网红”打卡地。

  经过近20年规划、历时6年建设,我国自主设计建造、世界上首座主跨为千米级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建成通车亮相以来,引得广泛赞叹,可谓惊艳世界。它先进,破了多项世界纪录。它实用,通过大桥过江,南通人坐火车经过沪苏通铁路到上海最快只需66分钟,开车去无锡实现40分钟通达。它结束了长江南京下游没有铁路过江通道的历史,也由此开启长三角一体化的新时代。

  它广受关注,其里程碑意义在哪里?

  创造了众多“世界之最”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开建时就震惊了桥梁界——它是世界上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

  “从上游江阴长江大桥到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每天江面通行船舶超过3万艘,为满足长江通航净宽要求,大桥跨度必须超过千米,才可满足10万吨货轮通航。”大桥开通,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第二设计院副院长、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设计项目负责人张燕飞百感交集,“其主跨1092米,是国内最大跨度斜拉桥,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对当时的桥梁设计者来说,是一个创纪录的数字,对我们也是巨大的考验。因为我们要修的是一座铁路桥,而且是一个4线铁路、6车道高速公路的合建桥,难度跟苏通大桥相比要大得多。”

  除了跨度大,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还创造了众多“世界之最”:主塔330米,相当于110多层楼高,是世界上最高公铁两用斜拉桥主塔;建设用钢量达48万吨,相当于12个“鸟巢”;混凝土用量达230万立方米,相当于8个国家大剧院……这一系列世界之最的背后,是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

  “共有18家科研单位参加了大桥的研究开发工作,各参建、参研单位共同努力,积极开展科研技术攻关,在桥梁建造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沪苏通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副总工程师闫志刚说,在大桥建设中,形成了65项专利、创造了14项新工法,实现五个“世界首创”——千米级公铁两用斜拉桥设计建造技术世界首创;2000兆帕级强度斜拉索制造技术世界首创;1800吨钢梁架设成套装备技术世界首创;1.5万吨巨型沉井精准定位施工技术世界首创;基于实船—实桥原位撞击试验的桥墩防撞技术世界首创。

  在技术攻克的过程中,有多家江苏本土企业参与建造。闫志刚介绍,比如,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进行了大型钢沉井的加工制造;江苏中铁山桥重工有限公司,中铁九桥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上海振华重工南通重型装备制造基地等参与了钢梁的加工制造;东南大学以及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参与了主塔防裂技术的研究;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江苏东纲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江阴华新钢缆有限公司等参与了盘条、钢丝及斜拉索的制造……

  充满智慧的世界级桥梁

  科技的力量贯穿了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的规划、建造和运营的方方面面,这是一座聪明智慧的桥梁,是信息技术与传统基建相融合的新基建。

  “大桥的天生港专用航道桥采用的是‘刚性梁、柔性拱’的设计。桁梁和主拱的重量总计3.24万吨,相当于在桥面上每走一步,就跨越了50吨重的钢结构。”中交二航局项目负责人杨志德表示,主拱单侧重约1400吨,两侧合计约2800吨,6根拱肋就如6根长长的“面条”,要在120米的高空进行竖转,实现精确对接,其间若是偏差超过5毫米,那么竖转合龙将直接宣告失败。

  经过反复论证,中交二航局项目团队引入人工智能施工理念,自主研发设计智能控制系统——利用上百个传感器采集钢桁梁和主拱偏移数据,并传至电脑进行分析、发出指令,再通过18台大吨位提升千斤顶对12个吊点进行提升和校正。鏖战近一个月,大桥主拱实现了精准对接,轴心偏差仅为2毫米,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公路面采用华为5G新型微站覆盖,铁路面将采用中天新型5G泄漏电缆覆盖,引桥部分采用多座超高铁塔站点进行补充覆盖。大桥将满足用户高速上网、高清语音通话、VR/AR等5G应用,同时可升级SA网络,实现低时延、大连接等工业物联网应用。同时,大桥配有先进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实现轨道线路、桥梁结构、行车状态三位一体综合监测模式,能够根据监测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和报警,对于人工不易到达的部位,可采用视频图像识别的方法发现病害。通过集成各种高新技术,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将变得更加聪明智慧。

  除了技术创新,“智慧”还体现在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坚守,施工中尽量少扰动环境。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陈万钧说,当铁路需要下穿河流水系时建造涵洞,确保原有水系畅通。在铁路的路基、站区等沿线建设绿化工程,确保铁路沿线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乔灌结合、错落有致。

  把连通沪苏通的线条拉长

  先进技术流凝聚成桥,大江南北,从此,因为这座桥联系将更加紧密。沪苏通长江大桥融合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杠杆效应令人期待。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地处南通和苏州,不在上海,却因通沪而内涵深刻。上海需要依托路网辐射,沪苏通铁路填补上海东部地区干线铁路的空白。沪苏通铁路通车后,加上宁启铁路,沪宁城际,京沪高铁沪宁段,形成了“上海—苏州—无锡—镇江—南京—扬州—泰州—南通—上海”的环形铁路网。到今年底,盐通铁路通车后,沿海铁路通道贯通,上海与苏中、苏北地区的时空距离无限拉近。

  上海有很多优势、苏州对外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南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南通大学对外开放研究院院长张二震表示,长三角一体化有个增长极,核心圈在上海、苏州和南通,这个长三角的高水平联通对辐射整个江苏的腹地乃至整个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意义重大。

  放眼上下,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打通了沿海咽喉,连通的远不止沪、苏、通三地,通过铁路网向北经过盐通、连盐铁路,连接渤海湾和京津冀城市群,向南由沪苏通铁路接入上海、由通苏嘉甬衔接宁波,通过东南沿海通道联系珠三角城市群。

  “联通”则“活”。中设设计集团综合运输专业总规划师邓润飞认为,沪苏通铁路是实现长三角交通一体化的“开路先锋”,首先解决的问题是把龙头上海与“最强地市”苏州、“江苏新出海口”通州湾所在地南通紧密联结在一起,辐射长三角广袤区域,再通过连接的铁路线,通达纵横交错的远方,描绘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地扩大经济社会发展版图。

  交汇点记者 梅剑飞 朱璇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提供资料图

标签:
责编:周莉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