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镇江痛失一骄子!段正澄院士请走好……
2020/02/16 20:18  交汇点新闻  

  2020年2月15日晚,被疫情肆虐的武汉又传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我国著名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段正澄,因病于在武汉去世,享年86岁。

  因新冠肺炎,武汉再陨落一位大师。一时间,不论是华科的校友,或是在新闻中刚刚认识段院士的网友,纷纷为中国痛失一位如此优秀的科学家而惋惜痛心。

  一位名为“放牛娃的春天”的网友在评论中写道:“与段老只有一面之缘却一直铭记于心。从西五舍去前青年园的湖边草坪上,看见段老独自一人拿着单反照相机拍树,拍湖,拍建校纪念碑,我没敢打扰他的雅兴便悄悄走过。从当选院士的新闻照片可以认出来是段老。那时候,高高瘦瘦的他戴着厚厚的眼镜,穿着干净整洁的西装衬衣,面带着平易近人的笑容,那拍照时开心的神态却仿佛回到了他的青春时代。”

  或许您此前并未听过段老先生的名号,也未曾知晓先生的发明创造,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天之骄子、国之栋梁。

  1934年6月15日,段正澄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1950年,16岁的他进入江苏省镇江中学高中部学习。

  1953年,19岁的段正澄成为华中工学院成立后招收的第一届大学生,1957年毕业留校任教,从此扎根喻园,一呆就是50多年。

  1996年,段正澄将机械科学与放疗医学相结合,研发了国际首台全身伽马刀,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9年,由中国“原创”的世界首台大型放疗设备——全身伽马刀问世。

  2009年,75岁的段正澄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埋头工作的他戏称这是意外收获。了解他的同事却感慨:“段老是从生产一线干出来的院士。”

  段老一生成果无数,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授权专利19项,发表论文200余篇。

  这些成就,是多少科学家的梦想。但谦逊的段老仍总说:“我的成就,是大家团结协作的结果。”

  谦逊、刻苦,是大多数认识段老的人对他的评价。很多人说,精神矍铄的段正澄此前依然天天到学校,做科研、辅导博士生,丝毫不因卓越的成绩而懈怠。

  段正澄在曾经的一次采访中,回忆自己能够养成刻苦的习惯,源自于曾经在大学里参加篮球队的经历。

  1953年,19岁的段正澄成为华中工学院成立后招收的第一届大学生,身高1.8米的他很快成为学校篮球队的第一任队长,司职后卫。1954年,段正澄就带领球队拿到了湖北省冠军。

  还没来得及换下球衣,时任院党委书记的朱九思叫住了队长段正澄,第一句话就问:“你的学习成绩怎么样?”

  “还可以吧。”段正澄有些紧张,虽然他的成绩还不错。

  “还可以也不行。”朱九思认真地说,“华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不是只要你会打球。作为队长,你以后要统计每位队员的学习成绩给我看。”

  这次对话给段正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每晚10点宿舍熄灯后,我会搬一大一小两个凳子到走廊上,借助路灯把课补回来。”

  肯钻研,肯吃苦,让段正澄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机械狂人”。

  段老一生中发明众多,每一件都是“国宝级“,都是惠及人民,推动社会进步的“重量级”创造。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垄断了世界汽车曲轴制造设备市场。为了打破垄断和封锁,段正澄带领团队,住进孝感机床厂,跟工人们同吃同住数年,终于在1983年,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数控高速全轴自动曲轴磨床。经过20多年的不断升级改造,目前,我国生产的汽车曲轴磨床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有些结构比国外设备更简单,价格却便宜一半。

  上世纪90年代,段正澄带领团队开始研究伽玛刀。1999年,由中国“原创”的世界首台大型放疗设备——全身伽马刀问世。全身伽玛刀可进行旋转动态聚焦,使伽马射线焦点对准经过精密定位后的肿瘤,从而杀死肿瘤细胞,大大降低对人体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损伤,目前已在全国100多家医院使用,惠及近百万人。

  同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高档激光加工装备基本依赖进口,段正澄和团队成员从1985年开始了艰苦的研究。经过20年的努力,研究团队突破了国内外激光拼焊板的待焊板边传统加工方法,发明了激光切焊组合加工新方法,并主持研发了14种国内首台(套)激光加工装备。其产品已在神龙汽车、东方电机、胜利油田、成飞集团、三一重工等大型骨干企业应用,并出口美国、印度、巴西、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等8个国家。2003年,该项目“高功率激光切割、焊接及切焊组合加工技术与设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然而,屡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段老在2009年才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为何成就等身的段老为何年过古稀才被评为院士?

  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帮他向外界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告诉我,有些项目有些技术需要经过历史的考验,二三十年不算久。项目应用被业界广泛认可,他才开始报奖、报院士……”

  “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来一个脉冲,自己就要震荡。”这句机械术语是段正澄的口头禅,他说,从事科学研究,贵在长期坚持,不折不挠。段正澄和他的团队曾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的三项成果,没有哪一项少于10年:研制全身伽玛刀,10年;研究激光加工技术与装备,20年;完善汽车发动机曲轴磨床,30年。

  段正澄明白,坚持是做科研最重要的品质,“从事科学研究,也许十年二十年都不会有什么大的成果,因此绝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选准了目标,就要长期坚持,百折不挠。只有这样,才能出成果,出大成果。”

  50余年来,段正澄只培养了博士生27名、博士后6名,与其他教授比起来,“产量”不高。

  在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没熬个四五年,很难博士毕业。”段正澄笑呵呵地说道:“我比较挑剔,每个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至少要看三遍。不过关就重来!”

  然而,“挑剔严苛”的段老又对学生有着超乎寻常的关爱,他说:“我们那时读大学四年不需要个人出钱,每个月还发一元零花钱,学费、生活费全免。实习路费、毕业设计纸张都是国家出,就连自己所戴的第一副眼镜也是国家配的。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现在,若能为贫困学生分担点什么,既是一个老师的职责所在,其实也是想为国家尽一分力。”

  大师已去,荣光犹存。

  疾病会让星星陨落,但带不走属于他们的独特光芒。

  正因为有了这些把生命倾注在科研上的学者,才成就了我们繁荣富强的祖国。请让我们铭记他们的名字,铭记他们为人民带来的希望之光。

  交汇点记者 沈佳暄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