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古韵新声话长江丨大桥的记忆
2020/01/26 19:37  交汇点新闻  

  

  

  1960年1月18日,南京长江大桥举行开工仪式,这座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建成,跨越了长江天堑,使当时的人们可以坐火车从北京直达上海。南京长江大桥作为一个日常符号构成了中国人集体记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鲁安东,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的发起人。说起发起大桥记忆计划的初衷,鲁教授说他在大桥上看到一群少数民族的老太太神情肃穆地参观南京长江大桥,他忽然意识到南京长江大桥的意义超越了它的功能性,大桥其实是一种文化现象。于是,他发起了老物件的征集、组织小朋友画南京长江大桥、他将大桥记忆在上海、纽约、伦敦等地方做展示。办展过程中,收集到2万多件与大桥有关、承载着大桥记忆的照片、实物等,这些物件让鲁安东对大桥了解更深,也更希望把大桥所代表的精神传承下去。

  

  在众多照片中,鲁教授特地挑出了几张大桥修建过程中潜水员的照片。由于长江南京段的江面宽度、深度以及江底条件极其复杂,因此,南京长江大桥当时在全球来看,在技术难度上都是开创了先例的。特别是基础部分,钢材缺乏,鞍钢的技术人员就研制出了在世界上都值得骄傲的“争气钢”。当时中国的设计师和建筑工人发明了很多当时还不存在的先进打桩方式。桥墩打桩超过50米,潜水员仅靠空气潜水下去,超过50米就会有生命危险。潜水员签了生死状下去,这靠的不仅是勇气,还有当时包括医疗、急救在内的全系统支撑,因此南京长江大桥的修建过程,也是对当时整个中国医学、基建技术的一个推动。

  通过很多照片、物件,你能看出来在修建过程中,修桥工人对工作有着极大的信念。修桥8年,工友的生活也挺丰富,白天修桥,也有篮球场地、摔跤场地;晚上会有晚间学校,很多工友桥修完了,文凭也拿到了;有的工友住在由猪圈改造过的工棚里却也很开心,甚至觉得,只有住在那里,他们才有干劲。

  

  鲁安东表示,“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展示的不仅仅是一座桥,更多的是,围绕南京长江大桥体现出的中国人的一种情感和一种精神。在某种意义上,今天中国能建造出譬如港珠澳大桥这样震惊世界的跨海大桥,变成了全世界建桥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就是从南京长江大桥开始,走上了自力更生自主发展的道路。

  策划 任松筠 田梅

  统筹 孔德信

  文字 邓晓琦

  视频 王昊晨

  制图 杨晓珑 王子杰

标签: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