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致敬!追寻《拉贝日记》和马吉影像的爱国华人群体
2019/12/13 00:45  新华报业网  
   历经辗转与坎坷,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记录——马吉影像,终于又被打捞出部分“碎片”。

2019年12月13日下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举行捐赠仪式,接受两件重要文物史料:马吉影像1991年转录“37分钟”版“一寸盘”,德国牧师戴克受邵子平之托寻找《拉贝日记》经过的公证文件。

这些珍贵的史料背后,是一群生活在美国、德国的爱国华人及其朋友:美国纽约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三任会长邵子平、陈宪中、姜国镇,邵子平德国同学戴克牧师,德籍华人、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东亚系图书馆员邵华等。三十年来,他们矢志挖掘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料证据,打捞人类共同记忆,为和平奔走呼号。

记者 刘莉 摄

爱国华人在纽约创立联合会

12月11、12日,83岁邵子平、81岁陈宪中、69岁姜国镇先后抵达南京。

邵子平是地道“老南京”,1936年出生于南京鼓楼医院,先后住过高楼门、中央门马家街,小学就读于琅琊路小学,在原中央大学附属中学(现南师附中)就读一年后,全家去了台湾。

邵子平接受交汇点记者采访

虽生于战争年代,但因为父亲是外交官,邵子平或随父亲驻外,或随母亲去宁波老家,“所以我跟南京大屠杀的关系,就是刚刚好逃过了这一劫。假如我留在了南京,我们全家可能遭遇同样的命运”。

先后在德国、美国求学,修完法学博士,邵子平上世纪70年代就入职联合国。说起那个年代的外交风云,老先生如数家珍。熟谙国际法与外交事务,多语种背景,成长于抗战时期的个人经历,使他尤其关注日本对战争的态度。

邵子平接受交汇点记者采访

陈宪中接受交汇点记者采访

陈宪中学的是新闻,后来开印刷厂做出版,姜国镇学医,在日本留过学。邵子平描述,当时纽约大都会的华人圈,精英荟萃,尤其是不少学者教授都经历过抗战,因此研究抗战史氛围浓郁。1988年起,邵子平联合一批热心华裔美籍人士,在纽约州先后创立了“对日索赔会”与“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旨在搜寻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的罪证,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讨回公道并征得赔偿。

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资料图片)

1990年,日本右翼分子石原慎太郎公开在美国《花花公子》杂志上叫嚣:“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编造的”。邵子平和身边的爱国华人被激怒了。1990年12月26号,他们在《纽约时报》上刊发了一则广告。记者登录《纽约时报》网站查询当日报纸,看到D16版面下部通栏汉字书法体大标题《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兼驳斥石原慎太郎》,正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写给未来日本的信,敦促其反省自身否认历史的行为,第二部分则呈现了南京大屠杀有关史实,醒目位置放一位中国百姓被日军砍头的照片。版面上还留下了通讯地址,向全世界征集南京大屠杀有关资料。

陈宪中说,广告费6万美金,“是我们自己和周围朋友一起出钱”。

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整版广告

联合会现任会长姜国镇接受交汇点记者采访

著名华裔女作家,《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作者张纯如经人介绍,也加入了联合会。在书中,她坦言,“他们(联合会爱国华人)和我一样,都认为要在所有幸存的受害者去世之前让他们为南京大屠杀作证,将他们的证言整理并公诸于世”,将“对战争的记忆遗传给子孙后代”,以免“这段重要的历史”被“遗忘”。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张连红教授说,以邵子平为代表的联合会在海外较早地推动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专门开办刊物《日本侵华研究》,而当时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尚未起步,“从史料收集到马吉影像到拉贝日记的发现,再到反击日本右翼,联合会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万里奔走,寻回“马吉影像”

13日下午,联合会赠给纪念馆的“一寸盘”是1991年从原版马吉影像转录剪辑而来。原版怎么发现的?“一寸盘”如何到了南京?这背后的曲折过程,显示了这群华人非凡的执着、非凡的能力。

“马吉影像”到底存在不存在?中国人、日本人都十分关注。

1946年,东京审判期间,马吉曾亲自出庭作证,陈述他目击的种种日军暴行。

约翰·马吉(资料图片)

约翰·马吉,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担任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1937年至1938年,马吉牧师用16毫米家庭摄像机记录下南京大屠杀惨状,成为铁证。1938年初,时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乔治·费奇,将马吉牧师拍摄的一部分影片缝在大衣里,秘密带出南京,将侵华日军南京暴行公诸于世。胶片中的近百个画面被翻拍成照片,其中有十幅,刊登于1938年5月出版的《美国生活》杂志上。

时任德国驻中国大使馆政务秘书罗森1938年2月提交德国外交部的一份报告,1988年被公布,其中提到了马吉影像拷贝与解说词,称此影片“是日本人所犯残暴罪行有说服力的见证”,并认为“解说词和影片本身都是一部令人震惊的时代文献”。

但是,影片在哪里?找不到影片,就无法驳斥日本有关人士的“鬼片”说法。

邵子平和别人一样,只知道马吉是圣公会牧师。循着这条唯一线索,他拜访位于达拉斯的圣公会总部,去了马吉回国后的第一站:华盛顿特区圣约翰教堂,又被指引去最后一站:耶鲁大学教堂,在这里,得知马吉儿子就在纽约,和自己家仅两条街之隔。邵子平惊喜不已,美国大陆辗转5300公里,关键人物就在家门口。

1991 年5月,邵子平拜访大卫·马吉。出生于中国的大卫与邵子平一见如故,开口就是中文“我叫马大卫”。邵子平也直接说明来意:想看你爸爸的遗物。

二人在地下室堆放的杂物中仔细查找,竟然在四个铜盒子里发现了13个小方盒,每个小方盒里盛放着一小卷胶片,“马吉牧师做事小心谨慎,他在胶片盒子外面写得清清楚楚,就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内容”。“一个男孩被烧焦送往医院”、“一个中国孕妇被刺29刀”.....对照着盒子上的简介文字,邵子平借助地下室微弱的光线,观察胶片里的静态画面。在1938年5月的《美国生活》杂志上,出现过相同的画面。

物证就在眼前。马吉影像1至12号胶片就在大卫家的地下室里。

马吉影像原片(图片来自于受访者)

联合会迅速将马吉影像原片翻拍,把其中和南京大屠杀有关的画面收集、剪辑,制作成能够在电视台专业设备播放的“一寸盘”,时长37分05秒。

1991年8月2日,联合会在纽约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37分05秒钟马吉影像。

1991年和1992年,由在文化领域人脉广的陈宪中出面,筹措35万美金,聘请纽约著名导演,依据这份资料先后拍摄、编制了历史文献纪录片《马吉的证言》和《奉天皇之命》,在美国、日本、中国台湾传播。

遗憾的是,当时国内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还很薄弱,通讯也远没有现在发达,马吉影像一寸盘竟逐渐被淡忘。此时,《拉贝日记》要重磅出场了。

戴克,“让老子写下《道德经》的关令”

1996年12月12日,在美国纽约洲际大饭店,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花了600美元租了一个厅,专门为公布《拉贝日记》举行新闻发布会。莱因哈特夫人公布了外祖父的日记,轰动世界。发布会上,邵子平说,如果没有张纯如,就不会这么快找到莱因哈特,更不会知道拉贝还有一本日记传世。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邵子平与联合会成员、戴克、莱因哈特夫人,以及张纯如构成了“人物链”,一环不可或缺,最终共同促成《拉贝日记》大白于天下。与其他人物相比,戴克几乎不为人知。

盖尔德·戴克牧师(图片来自于受访者)

邵子平、张纯如是怎样找到莱因哈特的?在香港大公报记者陈旻和德籍华人邵华的辛苦追寻下,当年的重要“桥梁”、邵子平大学同学盖尔德·戴克浮出水面。戴克叙述寻找《拉贝日记》的过程文件,在德国公证后,正副本分别赠送给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南京拉贝故居。

张纯如在著作《南京浩劫》中曾说,她在写书的过程中,邵子平为她提供住宿,借车给她方便外出查资料。她研究乔治·费奇的著作时,偶然发现了约翰·拉贝的人道主义行动,迅速告诉了邵子平。邵子平也回忆起,在马吉牧师的遗物中,曾看到过他与拉贝家属的通信。

约翰·拉贝,时任德国西门子公司南京分公司经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在安全区内设立了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26个难民收容所,被当时的南京难民称为“活菩萨”。“拉贝是中国的辛德勒,是邪恶面前的一个善良典例”,张纯如在她的书中如是说。

拉贝日记(资料图片)

1993年,邵子平专门赶到德国,试图通过教会寻找拉贝及其后人的线索。但前后找了50几个拉贝,都不是他要找的人。与此同时,张纯如也在展开寻找。“她是专业的调查型记者,很了不起”,邵子平评价说。张纯如前后发了一百多封信,询问是否熟悉相关史实,竟然真的收到一封回信,回信者是拉贝的外孙女莱因哈特夫人。

莱因哈特夫人给张纯如寄来一些德文资料,因为不懂德文,张纯如把资料又寄给了邵子平。在一封信中,拉贝提到自己有一本日记,这个信息让邵子平激动不已。他马上打电话到柏林找莱因哈特夫人证实。但一个生活在美国的陌生人,突如其来要看家族的隐私日记,莱因哈特夫人拒绝了。

邵子平想起了自己的同学盖尔德·戴克牧师。此后的过程,在邵华、陈旻的建议下,戴克写成《找回拉贝日记》,公之于众。摘选如下:

邵子平博士是我在1963至1967年间就读海德堡大学时结识的老校友,我与他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联系。1996年,邵子平请我帮他联系拉贝的外孙女莱因哈特夫人 (Ursula Reinardt),他不想自己直接联系她,因为他觉得一名基督教牧师在其眼中肯定是非常值得信赖的人——她会愿意向我展示祖父约翰·拉贝的日记或许还会同意我复印日记,而不是他,一个素不相识的中国人。

 ……

莱因哈特夫人与先生一起来到柏林基督教福音教会。我们见面后,我介绍自己是邵子平博士的老友,多年前就知道他要公正地面对1937年12月发生的南京惨案的想法,他于1994年在纽约放映了美国传教士马吉牧师拍摄的日军残酷掠杀惨景的原片。那是我第一次听说到曾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约翰·拉贝这个人,并了解到他拯救了中国人生命的事迹。

莱因哈特夫人真的对我产生了信任感,向我讲述了她6岁时在南京的生活经历,以及于1938-1950年间在柏林与外祖父共处的时光。她告诉我自己是外公最喜欢的外孙女,听他讲述了许多他在中国和之后在纳粹德国以及战后德国的生活经历。外公告诉她自己曾就南京惨案和日本人犯下的罪行做过演讲,并曾致信阿道夫·希特勒,请求他让德国政府出面要求盟国日本人道地善待中国人。他还告诉外孙女盖世太保曾威胁他必须停止就此公开发表演讲,否则他将遇到很大麻烦。菜因哈特夫人说,外公因必须对日军违反战争法规对中国百姓所犯下的罪行保持沉默而十分苦闷。二战结束后,德国人民的境况非常绝望,因此几乎无人关心日本占领军在中国的暴行。约翰·拉贝为拯救中国老百姓的性命所起的作用未能引起公众的共鸣,而是完全被淹没在德国所犯下的令人发指的罪行以及二战末期德国百姓所遭受之暴掠中。

莱因哈特夫人接着说,1950年,外公在临终前将日记装订成9卷,题为"轰炸南京,一位活菩萨的日记”,作为遗产交给了自己。但是在其后的几年里,战后的困境令她无法忍受在自己的家里看到这些文卷。她告诉我,她似乎看见血从纸页流出。她无法也不想讲述儿时在南京的可怕经历。她的心灵满是创痛,无法将日记留在身边。因此,她把这些日记托付给舅舅奥托·拉贝,约翰·拉贝之子,他应该还保存着日记。数十年来她没有再看到日记。经过一段时间的踌躇不决之后,莱因哈特夫人最终被我说服,认为向国际公众,特别是中国、日本以及德国公众公开日记有重大的意义。

 经我不断地请求,她同意借度假之机去德国南方看望已年满80的舅舅奥托·拉贝并请求他交还日记。这样终于事成——20年前即1996年11月19日,我和前妻在我们家中的复印机上复印了日记的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共900多页) 。然后莱因哈特夫人和先生又去复印店复印了其他卷本。我将前三卷的复印本邮寄给纽约的邵博士,邮件及时送达。邵博士非常重视,邀请莱因哈特夫人作为证人于1996年12月12日到纽约亲临南京大屠杀59周年的纪念仪式。她同意与先生一同去纽约,于是两人成行。

我想借莱因哈特夫人自己的表述来展示此事及其影响。她后来写信给我感谢我说服她同意公布和出版日记。(这封信的公证副本存于南京拉贝纪念馆。)莱因哈特夫人在信中指出,我在此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就像布菜希特(Brecht)在诗中描述老子出关时写《道德经》的故事中关令的角色。没有关令的迫切请求,老子就不会写下其思想。

戴克写的《找回拉贝日记》

邵华助力“马吉影像”再发现

大卫·马吉捐给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摄像机

2019年初,因德籍华人邵华的挖掘,马吉影像的一部分新拷贝在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被找到。她的加入,则是因为香港《大公报》记者陈旻。

2017年12月,陈旻正在写作关于《拉贝日记》的报道,需要联系戴克。但戴克不通中文,自己又不懂德文,陈旻于是联系了自己在德国的老朋友邵华。

出生南京的邵华,在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图书馆工作。“联系上戴克并不容易”,邵华坦言。戴克住在柏林,邵华住在鲁尔,两地距离五百多公里。戴克家中有幼子需要照顾,同时社会事务繁忙。而且,在国外,在下班休息时间打扰别人,是大忌。

邵华锲而不舍地去“打扰”戴克,每一次好不容易联系上的第一句话都是:对不起,在休息时间打扰您……而戴克没有恼怒,配合度很高,“这对一个老外来讲真的很难得”,邵华认为,这是因为戴克的文化教育素养高,对日军侵华史既有认知,也倾注情感,从而理解邵华的行为。

功不唐捐,经过一年多锲而不舍的电话联系和当面采访,邵华不仅从戴克那里获得了他如何劝说莱因哈特夫人的详尽过程,还拿到了戴克当年与莱因哈特夫人通信信件的公证件。

邵华接受交汇点记者采访

一次,陈旻向邵华提起马吉影像的寻找。邵华知道,德国档案馆藏有一份《罗森报告》,里面提到马吉影像的相关内容。档案馆会不会也有马吉影像呢?

邵华立即前往德国档案馆,然而馆员告知她,《罗森报告》找到了,甚至连马吉影像的解说词也找到了,就是没有马吉影像。

邵华开始在相关网页上寻找蛛丝马迹,“我一下就跳到了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网页,邵子平和张纯如以前都经常在这个网站上查找资料”。

一条消息吸引住邵华的目光,内容是:2015年11月17日,约翰·马吉的孙子马吉三世向神学院捐赠了13卷罕见的电影胶片,这些胶片由其祖父约翰·马吉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在中国做传教士时拍摄。

“整个网站做得十分清楚”,邵华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旧难掩兴奋,“他们把南京大屠杀相关的资料做成了一个专项。”2016年1月22日,该网站发布了这些影片修复和数字化的最新消息,并明确提到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像。网站页面上,还有两段节选影片,下方清楚地标明:这些影片捐献给耶鲁大学是马吉三世的已故父亲大卫·马吉和其他家庭成员达成的共同意愿,如需使用,可以免费提供。

消息迅速通报给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今年4月27日,南京派出专家组,从耶鲁神学院带回马吉影像拷贝资料,其中有记录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6 种不同版本影片共计73分57秒,含至少约30分钟以上未曾公开过。

从“马吉影像”中截取画面

从“马吉影像”中截取画面

从“马吉影像”中截取画面

从“马吉影像”中截取画面

但令陈旻放心不下的是,联合会1991年翻录的一寸盘和耶鲁资料有多少重合?有多少不一样?大屠杀影像,多一分钟也是珍贵的。她一再联络邵子平,希望找到一寸盘。但是时隔久远,三位主要当事人年事已高,邵子平主要住北京,陈宪中、姜国镇屡次搬家,一寸盘一直找不到。在香港《大公报》前任副总编李庆义的全力支持下,陈旻多次赴邵子平北京家中,和他商议如何寻找。他们整理了邵子平当年日记,日记潦草,中英文夹杂,大海捞针一般找到1991年关于寻找马吉影像、制作一寸盘的前后经过。这58页日记如今也成为重要史料,于2018年10月22日捐赠给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南京-北京-纽约,微信、电话、邮件……邵子平甚至专程回美国寻找都未果。2018年的10月,好消息传来,蒋国镇家中找到了一寸盘,并马上去数据公司进行了检查和复制。

专家作出鉴定:“37分钟”版本是目前已经发现的各种马吉影像版本中,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最为全面、内容最为丰富的版本之一,具有重要的文物和史料价值。以“马吉影片”为木本拍摄成的影片

此时,邵子平已是新南京人。有感于邵子平数十年对南京大屠杀研究的贡献,南京市帮邵子平落实了他最大的心愿:落户南京。身份证地址就在他幼时居住地: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观音里。

张建军说,对于那些无偿帮助南京的人们,南京永远感恩。讲好他们所捐赠的文物和史料的故事,是我们的使命。 

交汇点记者 王晓映 于英杰 刘霞 唐悦 实习生 金亦炜

 

 

     

 

 

 

标签:
责编:张超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