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影像志·我们的五星红旗|地震遗址上那一抹不屈的红色
2019/09/23 09:50  交汇点新闻  

  

  

  倒塌、倾斜的教学楼前,汉白玉雕刻的时钟,将时间永远定格在了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这里是512汶川大地震漩口中学遗址,这里保留了校园最悲伤的模样。这里还有地震时屹立不倒的国旗。国旗见证了这所中学的泪水与哀愁,也给人们带来了无限慰藉与希望。在地震救援与映秀镇重建的艰辛中,那一抹永不褪色的红色,是这所学校和这座小镇顽强不屈、凤凰涅槃的底色。

  

  512当天,时任漩口中学校办主任的徐康志正在办公室里整理材料。如果一切正常,徐康志将在当天领到教师公寓新房钥匙,他和同在学校当老师的妻子就可以从学生宿舍搬出……地震发生后,他无路可走,情急之下,他从三楼窗口跳了下去。整个校园被黄沙笼罩,哭声、喊声、求救声,乱作一团。透过黄烟,匆匆一瞥间,他看到倾斜的主教学楼楼顶,国旗还竖立着。

  

  地震前,漩口中学有学生1527名、教职工133名,但在惨烈的地震中,漩口中学遭到重创,顷刻间教学楼、实验楼倒塌,学生宿舍楼下沉,造成43名学生、8名教师、2名职工、2名家属遇难,27名学生、2名教师严重受伤,其中3人被截肢,12名学生成为孤儿,造成21个单亲家庭。图为地震中师生们正在校园里营救被困人员。(图片由七一映秀中学提供)

  

  震后,食物奇缺,一碗粥、一块土豆都显得尤为宝贵,优先提供给伤病员,几个人分着吃。(图片由七一映秀中学提供)

  

  大地震之后岷江河几乎断流,为了预防上游堰塞湖溃坝等次生灾害造成人员二次伤亡,学生撤离组有序组织1400多名学生快速撤离到映秀镇渔子溪村,并搭建简易的避震棚。(图片由七一映秀中学提供)

  

  这是漩口中学原本的模样,2006年10月建成的阿坝州花园式校园,总投资6500万元,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有高大现代的教学楼,有鸟语花香的林荫路。在学生们的回忆里,漩口中学的腊梅最香。(图片由七一映秀中学提供)

  

  这是2004年前的漩口中学。漩口中学始建于1957年,最早在阿坝州的漩口镇,为了修建水库,搬迁到了汶川映秀镇,但保留漩口中学的校名。学校曾经在20年内没有硬件建设投资,办学条件非常简陋,但老师们始终秉承“物质不行靠精神,硬件不行靠软件、福利不行靠奉献”的漩中精神,上世纪80年代培养出阿坝州第一位清华学子,办学至今,已向全国顶尖高校输送了大量优秀才俊。(图片由七一映秀中学提供)

  

  随着地震救援、灾后重建的展开,漩口中学师生们离开故土,开启了近3年颠沛流离、过渡办学之路。2008年5月19日,漩口中学在成都三所大学里正式复课。(图片由七一映秀中学提供)

  

  同年7月4日,全校1000多名师生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乘专列到山西省长治市生活学习一年;后来又在汶川县水磨中学过渡办学了近两年。四处搬迁时,办学条件极差,校园里甚至都没有旗杆,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变成了迎送国旗,四个孩子抬着国旗出来,以45度角站在学生队伍前面,然后奏唱国歌,结束后学生们目送国旗,再把国旗叠整齐放进办公室。这个简陋的仪式,将全校师生的心紧紧抱在一起。(图片由七一映秀中学提供)

  

  2011年3月,师生们终于回到了映秀镇,在“八级抗震、九度设防”的全新校舍里上课。新的学校是由中组部划拨“特殊党费”4654万元援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负责设计,两院院士吴良镛担任设计顾问,占地面积42550平方米,建筑面积18100平方米,可容纳1200名学生就读。据校长熊作富介绍,这所学校由全国的中共党员“特殊党费”援建而成,“为铭记党的恩情,漩口中学改名为汶川县七一映秀中学。”

  

  国旗在主教学楼前迎风飘扬,背后是两面巨型党旗印刻在墙上的建筑,她们相互辉映,在群山衬托下格外鲜艳。地震时,校园里那面始终飘扬的五星红旗,如今被摆放在学校展柜里。每年5月,学校会举办十八岁成人礼,首站就设在漩口中学遗址。校长熊作富说,要让学生们在祭奠逝者的同时,懂得并尊重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来到映秀镇,来到遗址,悼念大地震中的逝者。

  

  39岁的连华玉是漩口中学遗址讲解员,她经历了大地震,自己的侄儿和侄女当时就在漩口中学,两人都遇难了。她时常会想,如果没有地震,他们现在已经大学毕业了,甚至成家立业……每次走到遗址西侧的栈道上,她会示意大家停下脚步,她要告诉游客,在大地震中唯一没有倒的就是我们的国旗。(照片由本人提供)

  

  “漩口中学遗址中的国旗,现在由映秀镇政府负责更换。” 映秀镇党委副书记肖文告诉记者,一般每季度更换一次,表达“国旗招展,四季平安”这一美好寓意。在肖文看来,映秀镇的灾后重建,使小镇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向前推进了二三十年。如今映秀镇已经成为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家国情怀、应急管理、生态文明”也成了映秀镇的三大特色。

  

  撰稿 范杰逊 黄欢

  摄影摄像 刘莉 韩军

  文字统筹 金勇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