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淮安 > 要闻 > 正文
淮安市涟水县委书记时勇:增收与保障双向发力拔“穷根”
2020/10/14 07:48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蔡志明  

  记者:在去年召开的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座谈会上,涟水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受到充分肯定。请介绍一下涟水脱贫工作的总体情况。

  时勇:涟水共有11.05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和53个经济薄弱村,去年根据淮安市要求,又梳理出142个低收入村进行重点帮扶。涟水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村的数量分别占全市总数的27.1%、31.2%、25.9%,贫困村、贫困人口基数比较大,基础也相对薄弱。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到去年底,全县所有低收入人口和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出列,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脱贫攻坚目标任务;142个低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10万元以上,其中96个村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8万元以上。今年按照计划,剩余的46个村也要全部达到18万元标准。2018年、去年全县脱贫攻坚工作都获得省委省政府奖励,去年还获得了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我县的一些创新做法,比如“阳光扶贫超市”“飞地同创”“村级医疗互助”等都得到省市相关领导肯定。

  记者:面对全县11.05万低收入困难群体,涟水采取了哪些措施帮他们摆脱贫困、致富奔小康?

  时勇: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我们因户因人分类施策,在“增收”和“保障”两个方面双向发力。

  在贫困人口收入上做“加法”。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致富、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力争实现户户有产业、人人能就业,做到扶贫有支撑。几年来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6.36亿元、发放项目补助1800多万元,使6000多户低收入农户实现创业、增收致富。对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或缺技术的,选取育婴员、中式面点等市场需求大的热门专业开展“免费技能培训进镇村”。同时鼓励引导一批产业效益好、用工需求量大的企业发展就业扶贫车间,吸纳低收入劳动力149人。对于一些无法通过创业就业实现脱贫的,成立涟水益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采取股份制合作、直接经营、固定收益回报等方式,统筹省市扶贫资金和产业富民资金3亿多元,先后实施光伏发电、精准扶贫产业园、食品产业园等13个项目,累计获取项目收益1400余万元,发放到户到人,2万余户7万余人受益。

  在贫困人口支出上做“减法”。针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探索实施3种模式。第一种,精准补充医疗保险,对建档立卡人口住院自付费用超10000元以上的,按70%-95%的不同比例在医保范围内进行二次报销,累计赔付近11000人次,赔付金额超过1800万元。第二种,村级医疗互助模式,对村民生病住院医疗费用自费部分按病种进行补助,累计资助1400多人次230多万元,被百姓誉为“第二医保”。第三种,财政兜底,对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住院自付费用超过10%部分由县财政兜底,累计支出16000多人次1500多万元。这些医疗保障形成多道防线,力阻“病根”变“穷根”。针对危房改造中出现的“改好”却没有“住好”现象,在全县开展“‘爱满屋’1+X精准扶贫关爱行动”,为低收入农户捐赠基本家具、家电等用品,从“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转变。针对深度贫困人口,强化政策兜底保障,应保尽保。

  记者:涟水在“户脱贫”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村出列”方面又采取了哪些关键性举措?

  时勇:经济薄弱村、低收入村主要“贫”在产业、“困”在发展。我们坚持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上项目、培产业。

  针对不同类型的村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内生动力足、产业基础好的村,优先给予资金扶持。抓住国家光伏扶贫政策机遇,累计投入2600万元实施51个村级光伏电站项目;抓住省土地股份试点契机,累计实施大东南严玫瑰、保滩厉渡瓜蒌等10个土地股份合作试点项目;同时以整村推进为主抓手,向土地要收益,先后建成成集条河、大东施洼等整村推进项目12个,打造了陈师“百药园”、费庄“新社区·新生活”等特色项目。对于资源匮乏、产业基础薄弱的村,创新“飞地同创”产业发展模式,动员他们到地理区位好、产业发展快的镇村实施增收项目。对于内生动力不足、暂时没有增收项目的村,由县益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整合资金,投资实施精准扶贫产业园等统筹带动项目,村集体按投资比例获取稳定收益,几年来累计获取收益近1000万元,受益的村达到150多个。

  记者:涟水打造的全省首家“阳光扶贫”超市,创造性地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时勇:建设“阳光扶贫”超市,主要是解决低收入农户与经济薄弱村“不会富”、帮扶责任人“不会帮”以及政策服务信息“不对称”等难题。为此,我们投入200余万元在县政务服务中心打造“阳光扶贫”超市平台,形成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超市整合了全县所有的扶贫资源,把各类项目、成功案例、技能培训、政策服务等以项目形式摆上“货架”,让群众自主选择、学习借鉴。平台创建以来, 7256名帮扶责任人、10000多名低收入农户前来“取经”,2000多名低收入农户实施了精准到户项目,3300多名低收入农户实现就业,累计实施近70个“壮村”项目。

  记者:最后请谈一谈涟水将如何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时勇:我们将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为全省全市后扶贫时代探道试水。

  建立监测预警、动态帮扶机制。建立兜底保障线和相对贫困监测线,相对贫困监测线为低保贫困线的1.5倍左右,实行动态调整,越线则帮、达线停帮、有序进出。聚焦支出性贫困,建立防返贫保险机制,对因病、因灾等刚性支出较大的实行阶梯式救助,确保脱贫不返贫、临贫易贫不致贫。

  持续推进产业扶贫。深入开展国家、省、市、县级农业园区“四级联创”,每年拿出200万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奖补。开发扶贫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确保扶贫资产保值增值、持续稳定收益。通过50%资金奖补,引导镇街、村、国有公司为集体扶贫项目、扶贫资产投保,增强集体项目抗风险能力。

  深入推进消费扶贫。建立农副产品实地展示馆,打造涟水消费扶贫区域公用品牌。深入开展扶贫产品进机关、进食堂活动,县级财政预算单位每年购买扶贫农副产品的金额不低于上年单位食堂采购总额的10%。强化与省市县委帮扶工作队后方单位的衔接,推广扶贫产品进高速公路收费站等活动。

  通讯员 孙国柱 交汇点记者 蔡志明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