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淮安 > 要闻 > 正文
“一稻三虾”摘贫帽 今日“黄花”分外香
2019/06/19 17:40  新华报业网  王梦然 邹建丰  

  初夏时节,红彤彤、热辣辣的小龙虾成为饭店和居民餐桌上的主角,在江苏小龙虾主要供应区的盱眙县黄花塘镇也一派繁忙:今年第一茬小龙虾刚刚运到市区的餐桌上,农民们又马不停蹄,在刚插好秧苗的稻田边的专门用来养龙虾的水沟里,投下第二茬虾苗。

  

  18日,在位于黄花塘镇芦沟村的盱眙祥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租赁的农田边,老板卢勇指着刚捕捞完毕准备插秧的一块稻田对记者介绍说,他搞稻田养虾刚开始是一季稻一茬虾,去年开始,在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尝试搞起了一季稻三茬虾的新做法,亩效益提高到5000多元。今年尽管龙虾价格明显下跌,收购价格从去年同期的十七八元跌到目前的十三四元,但虾苗价格从20多元涨到30多元,龙虾个体增大,产量也提高了,总体效益比去年还能有所提高。

  最近两年,像卢勇这样的稻田养虾大户和一般农户,在黄花塘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统计,全镇稻田养虾面积突破8万亩,居全县第一。

  因镇制宜订规划 选准产业搞帮扶

  黄花塘是革命老区,新四军军部曾驻扎在这里达2年8个月之久。农民收入低、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多年来成为革命老区挥之不去的阴影。2016年7月,该镇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点穴式”重点帮扶单位,并指定14个厅局级单位对接帮扶。接到帮扶任务后,省农科院积极响应,在省直单位中第一个奔赴黄花塘开展帮扶工作,并根据革命老区的产业发展现状,编制了“盱眙黄花塘革命老区现代农业产业扶贫规划”。

  

  “由于龙虾是盱眙特色支柱产业,我们因镇制宜,在现有的水稻田上精准施策,实行稻虾共作。”规划主要编制者省农科院成果转化处李德新研究员对记者介绍说。

  黄花塘土地面积较大,户均接近10亩承包农田,发展稻田养虾有资源优势,而且有较好的产业基础。省农科院经作所沈新莲研究员是 “开荒者”之一,2015年,她被农科院派到盱眙担任挂职副县长后,就开始尝试这种养殖新模式。她和粮作所水稻专家们一起,决定与当地农业企业合作,通过“做给农民看”,再“带着农民干”。

  把小龙虾养进水稻田并不简单,首先要过“三关”:一是水质关。小龙虾对水质要求很高,稻田不能打化学农药,需要采取绿色防控措施;二是品种关。要选择抗性好、耐水淹、抗倒伏、生育期短的水稻品种,更利于小龙虾养殖和收获;三是技术关。要找到小龙虾与水稻共作的最佳“时机”和最适种养方式。为了攻克难关,非水产专业的沈新莲白天下地观察,晚上翻阅书籍,国内资料不足,留美归来的她翻译了中国小龙虾引进来源地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编印的小龙虾养殖技术的生产手册。这本手册,不仅是她养虾的“工具书”,也成为开展农民培训的基础教材。

  在沈新莲等科技专家的努力下,“稻虾共作”试验当年就获成功。除了插秧和收割水稻,小龙虾生活在虾沟里,其他时间,小龙虾都可以生活在水稻田里。春季放虾苗,捕捞从5月份一直可持续到10月底,一年下来,一亩地水稻能收获1200多斤,小龙虾能捕捞100公斤。在当地企业“试验”成功后,农民们纷纷仿效,一年后“稻虾共作”在盱眙县推广到3万多亩。

  “一稻三虾”新模式 种养效益再飞跃

  稻虾共作为黄花塘镇龙虾人工养殖产业打下了良好基础,“一稻三虾”新科技新模式的引进和大面积推广,又使黄花塘镇乃至全县稻田养虾产业效益实现了飞跃式的提高。而这项成功,省农科院的一位专家又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原来,为了让扶贫规划早日落到实处,2017年,省农科院在黄花塘镇成立了“黄花塘革命老区博士服务工作站”,以全院专家团队为支撑,为黄花塘革命老区提供省农科院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新技术,为农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专家团队里,包括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张家宏研究员,他是江苏仅有的专门研究小龙虾的两个专家中的一个。正是这个与小龙虾打了21年交道的龙虾专家,为黄花塘镇带去了自己钻研多年的独创成果——“一稻三虾”种养模式,这种模式在传统“稻虾共作”的基础上又增加一茬成虾和一季虾苗,实现“一虾”向“三虾”的跨越,大幅度提高了稻田养虾效益。

  张家宏这样向记者简要介绍他研发成功的“一稻三虾”种养模式:4月,卖出自繁的“稻后虾苗”,转塘投入虾苗,5月即可捕捞,这一批“稻前虾”个头大,最为肥美,只重可达1两以上,提前上市更让它们身价不菲,市场价高达40-50元一斤;6月插秧前,再放入第二茬虾苗,7—8月“稻中虾”上市;秋冬季水稻收割前后,再放养亲虾至第二年4月繁育一茬虾苗,这便是“稻后虾”。虾苗上市越早价格越高。这样一年里,稻田可收获一季稻谷,春季和夏季共收获两茬成虾,来年春季还可收获一茬虾苗,这就是堪称稻田养虾3.0版本的 “一稻三虾”。

  从“一稻一虾”转为“一稻三虾”模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攻克,也有不少观念需要转变。张家宏介绍说,小龙虾对生存空间颇为讲究,现行稻虾共作生产模式大都沿用简单落后的 “抓大留小”,也就是育苗和养殖全都在一个塘里,长大的就捕捞,小的继续养大。这种方式极不科学,会导致塘内小龙虾自相残杀,疾病蔓延,引发大面积死亡,产量越来越低、质量越来越差。在张家宏的示范和指导下,黄花塘的虾农们抛弃了旧方法,抓住4月宝贵的“双抢”生产时间,一是抢抓小龙虾苗种出塘销售,二是抢抓小龙虾转塘养殖,杜绝以前自繁自育导致种性严重退化的现象发生。消毒灭菌上,他又因塘制宜,带来了彻底的清塘、消毒、灭菌、除野杂鱼田间作业指导。“繁”、“养”分开的虾苗成活率一般达90%以上,虾的生长速度还很快,稻前虾一般只重在50克以上,稻中虾一般只重在40克以上。

  针对田间工程不配套、水草种植不合理、虾病蔓延发生快等生产户头疼的难题,张家宏通过潜心研究、比对、总结,为种养殖企业提出了“三大、两水、两网”、“一挺一浮一沉”三层草等具体有效的解决方法。“另外,我们还自主研发了稻田养虾专用肥和专用饲料供农户选用,解决了稻和虾的绿色营养问题。在病虫防控上,指导农户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态防治和生物防治‘四位一体’的绿色防控措施,更是收效‘快净稳’。”

  贫困农户薄弱村 今年全部能脱贫

  “一稻三虾”比起原有的稻田养虾增效明显,吸引了一大批大户带头投入,很快尝到了甜头。祥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老板卢勇,刚开始搞的是一季稻一茬虾,规模也不大,亩效益只有2000元左右,去年开始,在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用一半的稻田搞起了一季稻三茬虾的新做法,亩效益提高到5000多元,规模也越搞越大,现在种养规模扩大到630亩。

  大户们的示范效应,又带动了一大批普通农户,不少原来的低收入农户通过给大户打工,学会技术后,在村干部和省农科院科技专家的帮助指导下,也自己搞起了“一稻三虾”种养,很快甩掉了贫困帽子。

  黄花塘镇时集村低收入农户万在贵,全家四口人,妻子几年前身患重病瘫痪已病故,家里负债累累。2016年在村书记刘建保的帮助下,发展虾稻共生3亩地,后又帮他担保2万元扶贫贷款,将种养规模扩大到现在的15亩地,农科院专家指导技术,亩均收入从1000元提高到4000多元,短短三年时间,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在时集街上买了新房,住上崭新的三层楼房。

  在黄花塘镇绿化村,年逾花甲的曹树科和老伴都患病严重,靠着几亩地的稻麦收成,年收入只有4000余元。2018年,他进入“虾菇共生”的种养殖企业边打工边学技术,当年在省农科院专家的帮助下承包了2亩土地自己搞“虾菇共生”,一年下来合计利润12000元,高高兴兴脱了贫。

  黄花塘镇副镇长卢玉华介绍说,在省农科院专家的大力帮扶指导下,2018年全镇新增稻田养虾面积39650亩,总面积达8万亩,占全县1/8,居全县第一,稻虾总收入约3.3亿元。去年农业农村部举办的全国稻渔种养模式创新大赛,黄花塘镇是仅有的两个一等奖得主之一。稻虾产业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去年全镇有629户1875人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预计到今年年底,尚未脱贫的低收入农户720户1289人以及集体经济薄弱村可全部脱贫。

  今年,省农科院又与黄花塘镇政府签署了共建宁淮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合作协议。省农科院院长、党委书记易中懿说,盱眙县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丘陵山区,不适合稻田养虾,按照因地制宜、精准帮扶的思路,我们筛选出适合当地发展的茶叶、食用菌、中药材和休闲观光农业,组织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攻关和技术指导,力争继稻田养虾、一稻三虾后,扶持发展起一批新的高效农业产业,更好地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交汇点记者 王梦然 邹建丰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