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常州 > 要闻 > 正文
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接受专访:乘势而上谱写现代化新篇章
2021/12/29 07:17  新华报业网  

  

  “扛起新使命 谱写新篇章——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全媒体新闻行动近日走进常州。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表示,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常州将全面贯彻省党代会精神,紧紧抓住这关键五年,立大志、吃大苦、创大业,坚决扛起三大光荣使命,紧扣“六个显著提升”奋斗目标和“九个方面重点工作”,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长三角交通中轴、创新中轴、产业中轴、生态中轴、文旅中轴,高标准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物流中心、休闲度假中心,不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统筹发展和安全示范区建设水平,勇当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

  把握时与势走好赶考路

  记者:常州如何强化“答卷意识”、走好“赶考路”,把握好新一轮发展的“时与势”?

  陈金虎:一座城市和一个人一样,必须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有定位。“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城市定位,这是常州最鲜明的发展特质和最生动的城市画像。“532”发展战略,力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体现共同富裕目标,是常州履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三大光荣使命的具体实践。新一轮发展最好的“时与势”聚于常州,我们要乘着这股产业振兴之势、能级跃升之势、区位质变之势、政通人和之势,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破竹之势、磅礴之势、如虹气势,真正把蓝图变为现实,把定位干成地位。

  一是乘产业振兴之势。随着城市竞争重归产业主赛道,常州要擦亮看家本领,依靠实体经济重振产业雄风、再创城市辉煌。常州制造业规模大、门类全、韧性好、开放程度高,智能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地位巩固,动力电池、碳纤维、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抢占风口快速壮大,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加速产业数字化。

  二是乘能级跃升之势。瞄准长三角中轴枢纽的目标,全方位提升城市核心功能。不仅满足一城一域生产生活之所需,更要布局为周边城市、为长三角甚至更大范围服务,提升人口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常州大力实施的“532”发展战略,全力推进老城厢复兴、高铁新城建设和“两湖”创新区的规划建设,发展指向都是优化城乡形态,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努力让城市功能品质与一线城市无落差。

  三是乘区位质变之势。常州“公铁水空管”运输方式齐全,“一点居中、两带联动、十字交叉、米字交汇、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凸显。常泰铁路建成并融入国家综合立体大交通网络后,将构架起联通京沪杭的全新快捷通道,从省内看,贯穿全省腹地的南北纵轴将促进要素高效配置和人员快速流动,更大力度推动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协调发展。这条事关全局、至关重要的南北纵轴与连接沪宁的东西横轴在常州交汇,一座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呼之欲出。

  四是乘政通人和之势。常州全市上下凝心聚力谋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干部有担当、有能力、有情怀,企业家有眼光、能创业、创大业,人才队伍善于创新创造,产业工人肯钻研、懂技术、能吃苦。面对一场外省关联病例疫情,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交出了体现“常州力量”的抗疫答卷。可以说,人心思进、政通人和的发展氛围最浓,执行力、战斗力、向心力空前凝聚,这是一座城市发展最可贵的“势”。

  让“关键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

  记者: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更大力度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常州如何借助创新之力,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陈金虎:科技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城市强。常州中国工业大奖、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均列全国地级市第一,彰显的正是科技创新的力量。我们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着力打造长三角创新中轴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一是着力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从国家间合作机遇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以常州创新园是两国创新合作的标志性项目。我们将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以开放促合作,以创新谋发展,持续加强基础前沿技术引进转化,强化创新策源功能,争当中国以色列创新合作领航者。从服务江苏、长三角需求看,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两湖”创新区,建设长三角“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从产业本底看,打造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等高端创新平台,在智能装备、动力电池、石墨烯、碳纤维等领域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在工业和能源互联网“两张网”领域,打造行业级标杆。

  二是着力壮大高水平创新主体。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实施上市后备企业“双百行动计划”,发挥200多家隐形冠军的产业优势,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上市科技企业,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8000家,上市企业突破150家,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达到50家。

  三是着力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快建设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配置国际社区、国际教育、国际医院等资源。大力推进“青春留常”计划,建设人才公寓10万套、创客空间100万平方米,实施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政策,人才公寓3年免费入住,青年驿站3个月免租。对创新创业项目,我们实打实掏出真金白银,最高给予1亿元的重奖,让常州成为年轻人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

  四是着力营造高效能创新生态。设立400亿元科创资金,带动各类社会资本形成2000亿元创新投入。目前我们组建了100亿元常州科创母基金和60亿元天使母基金,签约了一批重大基金合作项目,总规模超200亿元,为科技创新注入金融活水,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

  常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走好共富路建设幸福城

  记者:实现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常州如何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陈金虎:今年以来,常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团结带领全市上下应对复杂局面、破解发展难题、加快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迈出稳健步伐,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领跑苏南。聚焦“八个更”要求排查解决民生突出问题,在全省率先实现居民医保、新农合“两保合一”和城乡低保一体化,28.2万平方米“大板房”异地置换房封顶,81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完工,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经验全国推广,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高标准推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和城市长效综合管理。荣获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三次获得“长安杯”的设区市。

  未来五年,我们将以保障改善民生为追求,打造共同富裕、文明向善的现代化常州,创造高品质幸福生活。重点是着眼促进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基本原则,加快塑造“常有善育”“常有优学”“常有健康”“常有颐养”“常有安居”“常有众扶”等6张民生名片,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市。

  统筹“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重点群体就业,五年新增城镇就业50万人以上、扶持创业6万人,积极探索“调高”“扩中”“提低”分配机制,推动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7万元。

  下大力气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发展普惠安全的托育服务体系,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和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兜牢民生保障底线,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掉队。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晓映 蔡炜/文焦贤颖 胡黄俊 毛威 王瑞枫 陶蓉/视频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