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常州 > 要闻 > 正文
常州:奋进新征程 创新再出发
2021/02/24 14:34  交汇点新闻  

  交汇点讯 作为智造名城的常州正把创新镌刻在城市的首页上。

  新春第一会,常州召开创新发展大会,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走在前列。“创新一号文”给出满满诚意,支持创新创业。围绕“十四五”期间创新工作明确了30项重点工作以及20条支持政策。常州市委市政府明确,一切资源优先向创新配置,一切力量优先向创新集中,形成牵引城市转型升级强大合力。

  密度、力度、浓度

  “三度空间”支撑创新

  站在“十四五”的新征程上,常州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早日跨入“万亿城市俱乐部”,争当全国全省现代化建设的开路先锋?答案是:创新。

  创新,是城市的第一语言和共同追求,它引领行动,催生蝶变。去年,常州名列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第11位、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第16位、先进制造业城市第17位、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第18位,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创新企业捷报频传,中天钢铁荣获“工业奥斯卡”中国工业大奖,百兴集团、天合光能、上上电缆等9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上市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珠峰高程测量、中国天眼、嫦娥奔月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不乏常州元素。

  在常州看来,城市的创新牵引力,关键是要提高创新密度、创新力度、创新浓度。

  提高“创新密度”。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超5000家、人才资源总量超185万人、科技型上市企业超100家,R&D投入占比达3.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5件,越来越多的创新企业、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在常州汇聚,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在常州转化,越来越多的创新故事在常州上演。

  提高“创新力度”。在“十四五”期间,市、区两级拿出400亿元科创资金,1:4撬动1600亿元社会资本,五年形成2000亿元投资规模,从“后补贴”转向“前激励”,从“锦上添花”转向“雪中送炭”,聚焦顶尖人才引育、科技金融保障、创新企业培育、平台载体建设等方面,“饱和式”投入,通过举非常之力、行非常之策,让常州成为创新创造、创业创富的“非常之城”。

  提高“创新浓度”。打造更加开放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升全社会创新的便利性、宽松性和包容性,营造“可以失败,但不可以不创新”的氛围,激发每个人的创新“主人翁”意识,争当创新“弄潮儿”,使创新精神广泛弘扬、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龙城大地散发出人人讲创新、事事重创新、处处有创新的独特气质。

  走进常州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正是创新浓度最高的先导区。目前,园区新增入驻机构和孵化企业300多家;新增授权专利2000多件;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283项,产学研合作金额2.14亿元,预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00亿元。这方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让家门口的大学成为科技后院,让创新之核全面融入发展主战场。

  懂得、舍得、等得

  “三得共鸣”解码创新

  创新是一场甘于寂寞的苦旅。常州始终秉持“懂得、舍得、等得”的创新培育理念,与创新企业形成创新共鸣。十年磨一剑,中简科技的培育故事就是精彩注脚。 坚如磐石、韧如发丝的碳纤维,被誉为“黑色黄金”,看着不起眼,在手中掂量也不觉厚重,但却是航空航天、风力发电、轨道交通等多个领域的关键核心材料。2008年,杨永岗舍弃高薪和出国机会,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南下常州,带领20多位博士、硕士和工程专家落户常州,走上国产碳纤维产业化的探索之路。十年科技长跑,十年磨一剑,中简科技高端碳纤维产品打破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国际垄断和封锁控制,填补了国内空白。现在,常州正以中简科技为龙头建设国家级碳纤维产业园,把碳纤维打造成常州乃至江苏的地标产业名片。

  像杨永岗这样,一批产业创新成果走出大院大所,在常州转化成为产业小巨人。常州市委市政府都带着企业家“走出去”对接大学大院大所,举办“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每年有上千家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专家教授“零距离”接触,促成企业与科研院所“牵手”、资本与创新项目“联姻”。

  常州市科技局局长刘斌表示,切实把创新放在全市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位置落到实处,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力度,做强重大创新平台、做优特色双创载体,全面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创新要素保障、加快创新资源集聚,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不断完善“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创新合作机制。

  聚焦碳纤维及复材、先进能源和新材料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引进8位院士、18位博士,每年至少20件新增专利,江苏集萃安泰创明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创团队控股的混合所有制模式。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周少雄表示,得益于“饱和式投入”,创新种子得以生根壮大,已为永安行研制出全球首批氢能助力自行车样车;放眼全球整合创新资源,引进加拿大“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项目,建成我国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级电容器全自动化产业线,破解“卡脖子”难题。

  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

  “三链融合”协同创新

  让创新资源与实体经济双向赋能。常州坚定不移通过创新赋能实体经济,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发力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聚力产业链导入资本链,打造一条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的三链融合发展路径。在动力电池产业领域,常州成立了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中航锂电研究院等研发平台,集聚了国创、南德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在创新链的推动下,构建了从电池正负极、隔膜材料、电池单体到电池系统的完整产业链,规模达100GW,全省第一、全国前三。从上市板块看,常州全年过会企业、辅导企业、再融资均创历史新高,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水平提挡加速。2020年新增过会企业16家、上市企业10家,创历史新高。累计上市企业达75家。24家龙城英才企业入选常州市上市后备企业“双百行动计划”,308家企业入选常州市“科创苗圃计划”。创新企业,成为资本市场“主旋律”,上市后备“主力军”。

  成立仅仅6年的星星充电,是国内罕见持续实现盈利的以充电设施为基础业务的数字能源企业。与近200家伙伴进行数据合作,服务全球59家知名车企。获得8.55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亚洲充电数字能源领域估值最高的独角兽诞生了!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邵丹薇表示,通过创新应用工业互联网,向上托起两朵云,一朵是智慧能源,一朵是智能交通。企业协同11家产业链企业和科研院所,成立全国唯一一个智慧能源领域的省级创新中心,获得专利150多项,申报中专利300多项,起草多项国家标准,并作为唯一中方代表参与国际iec标准的起草,实现了多个第一、唯一。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价值网的创新。

  为创新护航,常州设立60亿元天使投资母基金,创设总规模10亿元的“创新贷”专项融资产品支持计划……在产业链基础研究阶段,明确采用“借转补”方式分期给予研发前期支持;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阶段,重点支持市内产业化且属于国内首次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的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支持;在企业提档升级阶段,重点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分档给予研发费用增长额最高10%的奖励。在产业链式创新方面,提出“饱和式”投入概念,在市级层面择优确定2-3个产业链,与龙头企业、辖市区、常州经开区共同采用奖补、直投、基金等方式支持。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超5000家、人才资源总量超185万人、科技型上市企业超100家,R&D投入占比达3.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

  搭平台,构建创新“策源地”。高标准布局“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发力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城市、高校共生共荣。

  建载体,种好创新“丰产田”。强化科教城“创新之核”作用,推动形成“创新研发在科教城、成果转化在辖市区”的格局;突出高新园区,优化全域创新格局;升级双创载体,高水平建设高铁新城国际创新先导区等。

  强产业,打造创新“集团军”。在重点领域梳理攻关任务清单,在海内外开展“揭榜挂帅”。发挥“链长制”作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聚人才,点燃创新“强引擎”。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升级版,集聚“科学家”人才、“工程师”人才和“企业家”人才。

  优环境,营造创新“生态圈”。以龙城金谷为主平台,深入推进“科创苗圃”计划,加快科技企业上市步伐。深入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发展科技中介服务等。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交汇点记者 蔡炜 唐颖 万小珍 张宇熠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